時時刻刻都提點自己,我們是造物主內心深處賜予的禮物,
為此,我們要心存感恩,並時刻領會到活在聖三的懷中。
在六十年代中期,我在救世主山(Mount Saviour)隱修院接受培育達十二年之久 ─ 我們的會長,Father Damascus Winzen,不時派我到大學教授隱修生活。與此同時,佛教和印度教的僧侶亦開始在美國出現。鑑於隱修主義是我的主題,為了學術研究,我決定尋求和不同信仰的僧侶之間的共通點。我開始拜讀 D.T. Suzuki的著作「 Training of a Zen Buddhist Monk」,讀後感到非常有趣。從我們的細微日常生活,到隱修士的生活方式,都出奇地相似。而靈性的意識均是兩者的共同目標。
那些與我分享這出人意表體驗的朋友們,給我介紹了Tai-san(現在的Eido Shimano Roshi),一位剛抵達紐約的年青禪師。只消三分鐘,我便感到我倆像兄弟般親切。雖然在文化及宗教方面我們有很大的差別,但在隱修生活以外的共同看法,我們十分接近。 Tai-san其後邀請我到他在紐約新辦的禪院交流。但我的會長和團體希望先與他會面,他便前來暫住我們的隱修院數天之久。當時修士們問了他一些神學上的問題,Tai-san和我的弟兄互不相讓,無法在原則上有共同的看法。接著Tai-san便離開了。我不期然想到我倆的計劃必定告吹。但料不到我的弟兄竟異口同聲說:「我們不明白他說甚麼,但從他的言行舉止,可以證明他是位真正的僧人。」誰能料到,兩星期後,我已在他的禪院內安坐下來。
從此,我改變了對靈性生活的看法。我之所以成為修士,全因我不甘心只成為一個只會遵守十誡的基督徒,我還要追求傳揚福音的勸諭。我現在明白到,簡單的說,一個人的身份,先是個人,跟著是修士,再跟著是基督徒、佛教徒或其他類別。隱修生活,對某些人來說,是生活的一種方式。隱修聖召顯示了個人追求較深層次的靈性修養遠多於信仰追求。我們確認福音中的傳道精粹,全因早已確信我們已懷有修道式的精神。我們用這思維閱讀福音,亦同時在福音中找到這思維。
如果我要選擇一種方式去成全自己,這必定是隱修士生活。如果在基督徒的環境下,就可能成為一位有基督信仰的隱修士,若在佛教環境下,就是佛教僧侶。我有幸能常有機會與其他宗教的僧侶們接觸,這些經驗肯定了我這見解。就這方面,它為我帶來兩個效果,這使我依靠基督信仰的傳統,更努力地成為一位真正的人﹝以僧侶身份而言﹞同時我與其他目標相同的傳統信仰,更能互相支持,同心同德。這使我避免為了滿足自己成為傑出的基督徒而減少了人性,我亦從不會為了宗教派別參與任何競爭或與人不和。
簡而言之,“感恩”就是答案。但它並非單是一個概念,而是要真的實踐,實踐感恩生活。最重要的是著重內心的信念 ─ 對聖體的感恩。感恩生活就是聖三奧秘的實踐。它不但使我們與其他宗教教派加深聯繫,對我們基督徒而言更為重要。當我們時時刻刻都提點自己,我們就是造物主內心深處所賜予的禮物,為此,我們要心存感恩,並時刻領會到活在聖三的懷中。基督宗教有神論的沒落是歷史上重要的一刻。感恩奥秘帶領我們認知到基督宗教並非有神論,而是相信天主掌控天地間的一切,而且超越一切時空。
從一開始對聖三的信仰,已暗示出這含意,現在我們漸漸意識到這道理。如今,明顯地,我們與全人類分享對聖三的體驗,就像在各宗教內靈性的暗流,這比多數的教義,更為古老、更為權威。在跨宗教交流之中,最精粹最核心的,就是帶出感恩精神。這精神之偉大,足以修補這世界,使它從分裂中回歸合一。
Comments are now closed on this page. We invite you to join the conversation in our new community space. We hope to see you there!